Exhibition

文化儲備基地 2024 Tank Art Festival

1973年石油危機後,朴正熙政府在1976-78年間於首爾上岩洞設置了麻浦石油儲備基地,儲存量為6907萬公升、約為當時全首爾市一個月的使用量,然而在韓國成功獲得2002年世界杯主辦權後,以為了確保首爾競技場鄰近地區的安全為由,此設施被停止使用,一直到2013年透過公開徵選社區活化再利用的方案才正式將此區轉變為「文化儲備基地」,英文名為Culturetank,並於2017年正式開放。 第一次造訪這裡的時候應該是2017年,基地正式開放沒多久時。由於才剛整理好,訪客不多,也都還沒有任何藝術品進駐,整個園區只有T6的咖啡店附近比較看得見工作人員,及在露天廣場上一起進行著看似社團活動的學生們,其他室內設施內都非常安靜也人煙稀少,也因此園區各個角落都散發出一股神秘的氛圍。尤其是T1的玻璃天井,陽光透過玻璃天花板灑落在充滿歷史痕跡的水泥牆面,襯著外牆上野生植物的綠意盎然,讓人有種置身世界末日後場景的錯覺。 第一次來訪後這裡就成為我首爾地圖上一直想要再去的點之一,這次正好看到油桶藝術節的消息,馬上挑了個平日早上的時間坐公車轉地圖再轉兩次公車來了(沒錯,這裡雖然就在首爾競技場旁邊,但利用大眾交通工具的話還是有點麻煩的) 2024年的Tank Art Festival(탱크예술제/油桶藝術節)以「描繪未來」為主題,藉由藝術作品來探索即將到來的可能性、並以藝術的方式表現未來,在此「描繪」一詞代表的不僅只是視覺上的描繪,更延伸至對未來的想像、甚至是計畫與創造,透過觀賞在此展出的藝術作品以及藝術家們所展現出的各式各樣對未來的視野及解構,觀者將能夠一起感受並構築出屬於自己的對未來的想像。 從整個園區的入口進來的話會需要先穿過停車場、戶外廣場,才會到達可以通往油桶區的斜坡。順著斜坡往上,先右轉的話會先到達T6,或是也可以先繼續順著坡往上,就會到達連接所有油桶的中間廣場。 T6是社會活動中心,位於整個文化儲存基地的中間,也是利用從原有一、二號油桶拆卸下來的鐵片蓋成的,這裡有舒適的咖啡廳、展廳、辦公室,在二樓還有一個讀書室及半室外天井。在讀書室的牆上有這這次藝術節展出作品之一:Han Jaejoon的韓字遊戲(한글노리)其實這個讀書室應該也是近幾年來才新設置的設施,2017年來訪時是沒有的。這次因應藝術節,在上個週末有在這裡舉辦工作坊及座談會,甚至也有瑜珈課程。 從咖啡廳順著樓梯及斜坡往上走到讀書室時會經過投影作品「數星星的夜晚」(暫譯)。多領域藝術家No Seungkwan從2008年開始進行一系列名為「韓字+動態+聲音+空間」的研究創作,與其他以形式為主的韓字創作不同,他以韓字構成原理為出發點,按照母音、子音的排列組合構造來設計出動態的規則,並以此作為創作的基礎。藉由將文字視為舞者、演員一般的存在,藝術家讓作品既能保有韓字原有的字源特徵,也能以像動畫般跨越語言文化的媒材來展現語言再發掘的樂趣。 而在T6的B2層,也就是入口層有這次藝術節的另一大亮點:虛擬實境體驗的作品Hybrid Space Series: Virtual Database Pavilion 「虛擬資料庫紀念館」(暫譯)。多媒體藝術家Rimeo Lee以將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方式創作,用作品探討未知的未來。從「未來的地標性建築將會被賦予何種角色?」一問題出發,藝術家用雷射投影裝置在現實展場中表現對未來地標的想像,並在虛擬實境體驗中置入與雷射投影裝置看似相似的建築體,意圖讓觀者將兩者連結並相互對照,也藉此激發資料儲存的重要性在未來將如何定義人類存在的主體性之反思。 體驗開始後,觀者就好像是來到了一個大型虛擬實境的資料庫,藉由打開每一個懸浮在空中的資料球,可以將自己置身於在過去的某一個地方,並且聽到當時人們的對話,實際體驗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每一個「關卡」都可以重複觀看,並且在選擇前進或是後退到其他關卡時,都必須利用「點選」、「拍手」及「走動」的方式在展場內走動、活動,來激發動態及聲音捕捉裝置來連結虛擬實境內的故事,而且不管是timing或是位置上都捕捉的相當精確,可以說是不管在內容、技術或是美學上都有相當高完成度的跨領域多媒體作品。不過也因為需要配戴眼鏡、體驗期間需要有工作人員一對一服務的關係,這裡必須要現場預約時段才能觀賞,觀賞期間也無法拍照,只能將看見的影響好好地儲存在腦海中了。…

藝術殿堂 愛德華 . 孟克:在吶喊之外

愛德華・孟克是一個挪威的畫家和平面藝術家,他不僅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也是歐洲現代藝術的指標性人物。此次在藝術殿堂的展覽橫跨他整個創作生涯,展出包括『吶喊』及在那之前與之後的系列作品,旨於探討他非傳統性的繪畫表現法以及對創作媒材的大膽創新。其中展品分別來自私人收藏和奧斯陸的孟克博物館,展出包括畫作、手稿、印刷作品等。

奔跑:鳥會飛魚會游泳而人類會跑步@Piknic

Piknic的建築物在一個小山坡上,從地鐵站出來之後需要走上坡大約十分鐘路程才會到,而且進來之後如果直接往後走,則會發現展場後面除了有一個小賣店之外還有一個日式餐廳,由一個庭院一直往後連接到山坡的背面,整體建築採用磚紅色、有點類似美國南方新墨西哥式風格,算是在韓國比較少見、蠻可愛也令人印象深刻的設計。賣店的商品有時候會隨展場主題改變,有時候也會是自己獨立的期間限定商店或展示場,像現在是展覽贊助商Nike的賣店,但幾個月前曾有韓國本土傢俱品牌Magic Vault的pop-up。

可變的收藏品:現代美術館典藏展

從三月底起在現代美術館展的另一個展是「可變的收藏品」,展出20件由美術館購入收藏、並且具有可變性的作品。以收藏的角度來說,當一件作品不同於傳統的畫作或雕塑、無法被準確的丈量時,它的尺寸就會被記錄成「可變的」;而當一件作品包含了多個物件、且會根據展場的條件有不同的樣態或展示方式時,它就會被歸類成「可變的收藏品」。

鄭榮善特展:為了在這塊土地上呼吸的所有事物 – 首爾國立現代美術館

鄭榮善(1941~)是韓國最早的景觀建築師之一,也是第一位拿到國土開發技術師資格的女性。1970年代景觀設計的概念被引入韓國,當時也正值韓國政府開始施行一系列國土開發計畫的時期,於是她的職業生涯可以說是跟韓國景觀建築的歷史一併發展。她經手的案子包含了著名的首爾仙遊島公園,汝夷島西江生態公園,藝術的殿堂,光化門前的一整條植栽規劃,濟州島innisfree綠茶博物館等等,可說是南韓景觀設計發展中的重要人物。